基地简介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简称“航天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30日,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航天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2007年12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唯一的航天专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4月,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示范基地。

位于西安市主城东南少陵塬,北接曲江,东临浐河,西望高新,南依秦岭,俯瞰樊川,地势高亢、上风上水,平均海拔520米,被誉为“西安南阳台”。规划面积65.1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建设范围48.63平方公里,建设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城市综合区,重点聚集航天技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制造、智能终端研发领域的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业。未来二期将重点打造航天动力、空天经济、装备制造、科创智造、空天信息、新源新材料等8个产业组团,2个居住组团。现有市场主体近2.8万个,年产值百亿以上5个,常住人口近30万。

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历史性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9.1%;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9.33%;规上工业总产值直逼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7.63%。2022年以来,西安航天基地以23平方公里实现404亿GDP,37亿税收,每平方公里实现GDP 17.5亿、税收1.6亿,获评省级以上园区亩均效益领跑者、陕西省“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试点园区称号。

成立以来,航天基地聚焦国家战略安全服务保障,紧扣西安“双中心”战略目标,坚持大视野谋划、高标准建设,打造“2+4+2”现代产业体系,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奋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

(一)坚持以“城”为家,大力提升城市品质。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建设用地2.4万亩。高起点规划建设10个航天科技园,精准导入13条产业链,承载科技与产业融合。各园区集成手续办理、物业管理、生活配套等服务,聚集商业、商务、休闲空间,构筑产城融合新典范。日供水5万吨的高品质水厂(一期)投用,二期全地埋日供水40万吨快速推进,供水已无近忧远虑。全地埋式航天城净水厂投入使用,日净化污水5万吨,污水排放问题彻底解决。

(二)坚持以“产”为核,培育壮大实体经济。航天产业持续壮大,是中国航天动力之城、北斗创新发源地。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等10个“国家队”列队并肩,积蓄我国航天科技产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6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了航天动力、卫星制造、卫星应用全链条,成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重要策源地。光伏产业稳居全国前列,发轫于航天基地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单晶硅片产能稳居全球第一,国家电投、乐叶光伏、陕煤新能源等50余家新能源企业相继布局,产值超600亿元,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光伏新能源重点发展区域。智能终端产业快速聚集,荣耀全国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入驻研发人员3700名,年营收达到18亿元。

(三)坚持以“新”为要,激发转型发展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10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80家,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46%。每万人专利拥有量47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在商务部公布的全国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指标排名中,航天基地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西北唯一的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投用。先后被评为陕西省、西安市数字经济示范区,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

(四)坚持以“改”为重,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制,“一对一”精准服务,点对点纾困解难。处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包联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逐园区组建“1+N”服务管理团队,从进驻到纳统,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实施“交地即开工”集成改革,政务服务连续四年蝉联“西安市审批服务十佳”榜单。

(五)坚持以“绿”为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连续多年空气综合指数、优良天数等指标稳居全市开发区前列,获得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六)坚持以“民”为本,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绿色品质稳步提升,打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体系,实现人在林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拥有中小学、幼儿园,让群众在家门前上好学校。市人民医院、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成投入。交通出行便捷高效,现有路网152公里,密度每平方公里5.8;3条地铁贯穿全区,远期增加11号线,地铁密度是全市第一,城市更加便捷;G65包茂高速贯穿南北,连接绕城和外环高速,高速口2个,车道“七进九出”畅通无阻。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