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解读

  航天基地“十二五”规划解读

  “十一五”画卷精彩收笔,“十二五”宏伟蓝图徐徐展开,2010年伊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紧张而有序的对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进行谋划。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企业座谈、论证修订,《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0年底通过了省市有关部门专家的评审,顺利出炉,成为基地下一个五年发展的指引。

  面对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以卫星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大好时机,以及实施观天经济区规划的历史机遇,《规划》明确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要求,坚持‘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43786’战略计划,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中国卫星应用之都、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千亿元航天产业新城”这一发展思路,从经济发展、产业组团、企业发展、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幸福指数等六方面为基地下一个五年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通过全方位的统筹,为基地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铺垫。

  一、发展为先,做大经济总量

  十一五期间,基地呈现跨越发展态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1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9.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位居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前列,为西安市整体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确保基地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开发区建设中始终走在前列,基地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的理念,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承载力,到2015年,基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5%,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达到26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建成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城市化率达到60%,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二、产业为主,实现规模化发展

  基地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航天产业立区、战略产业兴区、数字航天繁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以卫星及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产业、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数字航天产业。发展到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卫星应用、太阳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新材料及服务外包产业多处于培育发展期,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此,《规划》提出“明确基地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及目标,培育和发展以卫星应用为主的民用航天先导型、以新能源新光源为主的成长型,以服务外包为主的保障型三大产业”。到2015年,培育形成航天产业规模超过460亿元;新能源新光源产业规模超过240亿;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超过90亿;特色旅游产业规模超过10亿。培育形成以航天民用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产业链。

  为实现产业目标,基地首先要做大做强民用航天先导型产业,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装备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平台为依托,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手段,着力推进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航天电子信息等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及竞争力双提升,最终实现航天产业产值460亿元的发展目标。其次,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光源为主的成长型产业。通过做大做强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等光伏中下游产业链,形成与西安高新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光伏产业格局;以“孵小、引大”为抓手,着力形成从外延片到应用产品的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将基地建成为全面发展的西部最大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地;发挥科技资源及产业优势,发展并完善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航天新材料产业基地;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以服务外包及特色旅游为主的保障型产业。

  三、企业为根, 培育梯队发展模式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着力提升企业规模,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形成百亿元企业集团3户,50亿企业集团5户,10亿元企业集团6户,包装推介3户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基地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增加到100户以上。

  重点扶持航天六院、航天五院、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九院7171厂、陕西神光新能源等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战略结盟、产权重组、上市融资等多元渠道做大做强;着力支持西安长远电子、陕西斯达实业、陕西天惠、西安恒达微波、西安祺创太阳能等中小“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归核化”做强主业,通过配套大企业大集团壮大规模,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梯度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培育发展现有企业的同时,围绕三大产业板块六大功能分区,建立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库。瞄准跨国公司和大型国企、民营大公司,大力推进载体吸引投资、合作促进投资,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投入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经济体的相互配套、对接工作,促进企业增资扩产。

  四、创新为魂,增强发展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构建创新支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十二五“期间,基地将“加速20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个,培育和形成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5个以上,基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5.5%以上,初步建成功能完善的产学研支撑体系,创新驱动支撑基地发展的动力体系基本形成”。

  为此,基地需有效整合官—产—学、研—资—介等创新创业资源,着力构筑基地发展平台。一是构筑公共技术资源共享企业研发创新平台。根据卫星应用、新能源、新光源、服务外包及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卫星技术应用中心、新能源新光源公用技术研发中心、数字媒体应用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形成政府扶助、企业运作、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二是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加强孵化体系建设,做实已有专业孵化器,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平台、院士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的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和孵化功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信息咨询、科技经纪、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人才服务、科技评估等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化、信息产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于此同时,加大重点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集成创新;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来区创业,促进科技人才带领创新团队进行原始性创新;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器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建好国家高新技术创业孵化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自主创新中介服务建设,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五、生态为重,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并已成为地区间竞争的重要筹码和焦点。深入实施“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保障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创建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基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基地将推行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创建低碳产业示范区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实现“土地投入产出强度超过3500万/公顷,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9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40%”的资源利用目标,力争“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投资规模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生态航天产业新区。

  六、以人为本,大力提升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努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基地开发建设和富民安民的关系,更加关注民生,更加致力民富,建立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机制,努力提高辖区居民收入水平,人居环境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体系。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来基地兴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提升各类培训机构办学质量,不断满足基地内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全面巩固和提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率先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到2015年,建成省级重点高中1所、省级实验小学1所、省示范幼儿园4所,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70%。

  大力推进平安基地建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大技防设施投入,完善技防设施功能,有效提升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着力构筑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到2015年,建成13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着力解决辖区内蕉村、高望堆等17个城中村人口安置。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文明修养、公益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控制外来人口数量,提高务工人员素质,积极倡导文明言行,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