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机起落、吊臂升降,施工运输车辆来往穿梭,室内外工程稳步推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聚焦十个航天,坚持稳中求进,航天基地正在通过高质量项目招引建设,赋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相关安排部署,航天基地深入实施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完善“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为实现航天产业倍增,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新城,谱写航天基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怎么做,跟着航小天一起来看~
充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
全力招引项目。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发展和十个科技园招引,建立重大招商项目统筹推动机制,强化招商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办好招商引资活动,瞄准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靶向用力。
积极培育项目。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基金等作用,探索建立高质量项目发现培育工作机制,加快科技创新项目落地实施。
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潜能,积极融入秦创原平台建设。加速构建科创航天“1+13+20+N”创新体系,为创建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做好支撑。发挥西安先进计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高性能计算产业聚集。深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争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认真储备项目。加快编制航天基地国土空间规划,重点谋划二期空间布局,不断做大做实四级重点项目库,推动重点项目储备质量和数量动态有序增长。
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全力以赴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依托“链主”企业、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目标,建立“一链一清单”。
航天产业要依托“国家队”资源优势,持续加大生产要素供给,聚力建设航天大国重器核心承载区、商业航天创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加快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及横向延伸,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智能终端产业、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卫星应用产业、物联网产业,要通过加快空间载体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产业聚集。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坚持“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模式,形成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等13条产业链为主的产业集群,实施科创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
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支持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举措,建立重大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定期举办民间投资项目对接会。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
千方百计吸引和利用外资。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鼓励现有外资企业扩大规模。搭建平台,利用大活动大展会深化合作,全力做好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紧盯龙头企业对外合作,扩展利用外资渠道,充分挖掘投资机遇。
强化要素保障服务
强化政策保障。围绕全年投资增长预期目标,建立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工具箱”,积极储备财政贴息、投资补助、融资对接等调控调节政策,超前做好预期引导和调节。
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积极推广节地型、紧凑型高效开发模式。对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通土地和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即报即办。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项目评价体系,完善项目建设事中动态监测评价机制和事后评价管理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紧盯中省市投融资政策,持续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全年围绕城棚改项目、产业园加基础设施项目2大方向,持续做好中央预算内和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
强化市场化融资支持保障
完善金融机构和重点项目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围绕项目促进政银企有效对接。发挥“管委会+公司”平台模式,用好投融资改革政策,建立政府和专业机构深度协作机制,合理扩大非金融企业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规模。
高质量实施服务管理
深入论证、科学决策。做深做实项目前期论证,精准研判把握项目风险,确保项目自身质量过硬。坚持“先评估、后决策”,完善项目评审机构库、专家库,加大前期工作经费保障力度,完善投资决策流程,不断提升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创新方式、高效审批。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事前会商,充分衔接、一次办结”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前期审批手续加快办结、要素一次保障到位。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稳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可承诺事项+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严格控制新增或变相增加审批环节,不断提高审批效率。
专业推进、规范实施。全面推行项目审批委托评估、项目招引尽职调查、合同签订依法审查,稳妥推进并适时推广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更好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优势。科学划定平台公司投资与政府投资边界,实行差异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精准监测、全面评价。推动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项目评价体系,构建资源要素配置与评价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等各类数字化平台深度联通,加强统计、审批、要素保障等各类数据的定期监测和协同运用,持续完善高质量项目动态监测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