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深化科学教育、推进体教融合的战略部署指引下,经航天基地教育局遴选、申报,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以下简称“航天四小”)被认定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
立足体系建设,夯实科学育人根基
航天四小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核心规划,构建了以“思创科学”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该体系基于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理论,以“自然 尚美 思辨 未来”办学理念为指导,分为“思晓物质”“思索生态”“思行工程”“思见宇宙”四大板块,形成“基础探究—实践创新—航天特色”三级课程网络。
课程创新:开发“探月精灵”“水火箭”“智慧苗圃”等特色校本课程。例如,“探月精灵”课程融合航天知识、3D打印与编程实践,让学生从初识月球到模拟月面任务,全方位提升科学素养;“水火箭”课程通过原理探究与模型制作,激发学生对航天动力学的兴趣。
学段衔接:低年级注重科学兴趣启蒙(如“感官总动员”“AR看世界”),中高年级强化项目式学习(如“星际AR之旅”“地表雕刻师”),确保科学教育全员普及、循序渐进。
“场馆+课堂+实验”三维育人场景:钱学森展示馆以航天事业为主题,通过航模、航天器模型及钱学森精神展墙,营造沉浸式科学氛围;航天科技体验馆以蓝白黄为主色调,通过现代航天发展史、星系知识科普,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科技创新空间包含航空模拟训练、航海创作竞赛等区域,学生可通过G7模拟器进行飞行训练,或制作快艇模型探究流体力学原理。
聚焦实践创新,打造科学教育生态
航天四小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构建“家庭—校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科学教育突破课堂边界。
家庭实验室,科学探索延伸至生活场景:
学校倡议建立“家庭实验室”,开发46节云微课(如 “消失的鸡蛋壳”“自制电磁铁”),指导200余户家庭在阳台、书房打造实验空间。学生通过“面粉的另一面”“神秘气体”等生活实验,将科学原理与日常现象结合,形成“提出问题—实验验证—总结归纳”的探究习惯。
校园科技活动,激发创新潜能:开展“放眼科技,成就未来”科普周(含航模表演、科技馆参观)、“星空科技节”(水火箭展演、科幻画展览)等品牌活动,年均参与学生超3000人次。
“星际田园”项目,学科融合涵养新人:各班级认领种植田地,通过“太空农业”主题实践,学生运用编程控制温度传感器、补光模块,探索智能化种植,实现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
社会资源联动,构建无边界科学场域:依托航天基地资源,学校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网络;与航天科研单位,开展专家专题讲座活动;组织“小小航天员研学之旅”,走进航天基地科研单位了解科技知识。
强化协同保障,凝聚科学发展合力
航天四小科学教育的突破,得益于多方力量的系统支撑。学校保障:在师资配备上,组建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科学专任教师与专职科技辅导员均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在资源投入上,建成“未来制造空间”“科技创新空间”、多间标准化科学实验室,配备VR、航天、航空设备、3D打印机等先进器材。
家校社协同:成立“家长科学导师团”,邀请航天领域家长开设“爸爸工程师课堂”,分享“卫星导航”“航天员太空生活”等前沿知识。联合科学家智库,打造“航天讲堂”“科研探秘”课程,并正式启动100期“科学家进校园”红领巾大讲堂系列教育活动。
经过四年多探索,航天四小在科学教育领域成果丰硕:荣获“全国航天特色学校”“西安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航天模型运动特色学校”等称号;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屡创佳绩,获“陕西省信息素养与创新实践大赛优胜团体”“西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家庭实验室”课程被CCTV13等媒体报道,成为区域科学教育示范品牌。
希望航天四小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形成“一校一品、多元协同”的科学教育格局,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培育兼具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航天方案”。
同时,航天基地教育局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统筹力度,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展示平台,推动全区学校科学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共同为航天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