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基地团队助力!有望选育我国第一代“太空青稞”

4月3日,一批搭乘我国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的高原特色作物种子在航天基地完成交接,将进入地面选育阶段,三到四年有望选育出我国第一代“太空青稞”。

图片

实践十九号卫星于2024年9月27日发射,2024年10月11日成功回收,其新一代返回式平台具备搭载效率高、育种周期短的特点,单次任务可完成近千份种质资源实验。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介绍:“此次任务首次系统性搭载了青藏高原作物种子,这些种子经历15天太空诱变后返回地面。这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从平原向极地生态的纵深拓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此次搭载的高原作物由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农业农村局精心筛选,均为适应高海拔和强紫外线环境的优质材料。其中包括适应高温剧烈温差、抗病虫害能力突出的油菜种质材料2份各10克,具有高产性、生态适应性等不同特性的青稞种质材料3份各50克。

图片

这些种子在太空环境中接受了宇宙射线、微重力等极端条件诱变,其基因序列可能发生改良,为后续选育抗逆性更强、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奠定了基础。这批种子交接完成后,由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与陕西航天育种中心联合开展地面选育。

山南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所长达娃桑珠说:“山南是西藏青稞主产区,但传统育种周期长、突破难。航天育种技术为高原作物改良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期待通过这次地面选育,培育出更耐寒、更高产、更优质的新品种,助力农牧民增收。”

图片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四主体一联合”省级科研机构,从事航天农业、航天育种的教学、科研示范、推广工作。目前,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把600多份植物材料送上太空,选育出了2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此次合作将建立“西安技术指导与实验分析+山南田间选育与推广”协同机制,为高原种子提供从太空诱变到地面培育的全链条技术支持。

图片

图片

“上天入地”的太空种子如何炼成?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西安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加园”)主任、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国骏介绍,“航天育种空间搭载与地面选育技术是航天农业应用技术的其中一项,除此之外,航天农业还在卫星通信及农业物联技术、北斗技术及智慧农业园区管理、空间遥感技术与农业应用、气象站/气象卫星与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均有应用。”

航天农业应用技术是集航空航天技术(高空探测火箭、航天育种、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技术等)、卫星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卫星通讯、北斗科技、农业气象卫星等)、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生物技术、农林种植技术等一系列最新科技于一体的跨学科技术融合。

图片

中加园是航天基地下属的国有企业,是航天基地在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应用领域专门从事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推广、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级专业平台。

作为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联合发起方,航天基地航天农业产业联盟的发起单位、航天农业乡村振兴百县千村计划的推广单位,当前,中加园正在联合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一批国内优势资源单位,共同建设中国航天农业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引领科技兴农,打造中国农业新名片。

袁国骏介绍,“目前我们正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生态,搭建航天农业科技产业生态总部基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航天农业科技产业生态的集聚区,航天农业应用技术的创新基地、服务平台、国际合作基地,并为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人才、成果转化、物流集散等支持。”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