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9大类任务 积极探索西安特色的标准化发展实践路径

2月23日,市政府印发《西安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方案》,将实现“标准立市、质量强市”目标分解为9大类任务,积极探索西安特色的标准化发展实践路径。

推进标准化与创新驱动战略协同

支撑国家创新名城建设

《方案》要求,加强优势高新技术领域标准研制,加快前瞻性、先导性、引领性技术标准布局,支持校地、校企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和标准链融合发展新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互促互融。推进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和耦合互动。将重要创新技术指标、主要参数等融入标准,提升标准科技含量。

强化企业标准化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标准验证点等新型标准研发平台。鼓励企业突破一批核心、前沿、“卡脖子”技术标准。积极培育企业标准创新共同体,推动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准支持专项。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推动开展新兴领域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试点。发挥“一总两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示范辐射作用,支持基础通用、产业共性、融合技术等领域标准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推广服务、转化评价和标准必要专利等制度。

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化新使命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推动“双碳”标准化工作进程,围绕交通、建筑、能源、民生等领域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支撑,分步制定实施一批生产生活领域碳减排、碳足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减碳成效评价等标准,推进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保障,加强生态环境标准化工作与产业政策衔接配套,推进土地、水利、林业、气象、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估、监测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治理综合标准实施应用。

同时,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自然资源调查、评估、监测等标准,开展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回收等标准制定,健全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三基地一中心”建设和国家“无废城市”创建。

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标准化研究。完善绿色生活标准体系,围绕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绿色采购、绿色出行等方面开展标准制定。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

推动共富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加快产地环境、生产加工、储运包装、品牌建设等方面标准制定,着力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综合治理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

优化城乡融合标准化发展路径,实施乡村治理标准化工程,开展城市发展标准化行动,制定以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公共空间和城市设计为重点的标准,推动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示范,推动城市标准化效能评价。

打造更高水平标准化开放新格局

助力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释放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潜能,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主要贸易伙伴标准化组织的合作,牵头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参与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承办国际标准化相关活动。

强化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支撑,积极推动通关一体化标准化建设,强化与国际多式联运规则标准对接,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平,创新运输组织、货源组织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标准研制。

畅通区域协同发展标准化通道,鼓励龙头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根据区域产业共同发展需要,培育标准创新组织,创制一批区域协同标准,探索开展标准一体化试点,共同打造区域标准化融通创新先行区。

提升西安特色标准国际化水平,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提高“西安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兼容度。支持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提高西安优势特色技术、战略产业和领先技术国际标准转化率,促进西安产品、工程、技术和服务标准“走出去”。

厚植特色文化标准化发展新优势

推进丝路文化高地建设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市、区县(开发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非遗保护和传承认定、管理标准。以“长安书院”“长安云”“长安乐”建设为引领,推动“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社区书屋等标准化建设。

夯实文物保护基础标准化建设,建立彰显西安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标准体系。加强大遗址保护、馆藏文物古籍保护修复等标准研究与应用,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动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加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创新开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型业态标准化建设,推动创意设计、动漫制作、数字出版、电子竞技等重点产业标准研制。提高公园建设、景区管理、房车营地、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特色休闲街区、地方传统小吃保护等标准化水平。

促进标准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

健全动能转换支撑体系

实施产业升级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强基工程。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与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生产各环节标准有效衔接。

强化新兴产业标准化引领,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以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为载体,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增材制造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开展新兴产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构建和标准图谱研究,制定一批自主创新、应用带动的新标准。

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发展,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发挥标准化对生产性和成长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支撑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标杆。

加快产业数字化标准化步伐,实施“标准化+”数字赋能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治理等方面标准研制。大力推进城市运行、规划建设、市场监管等主要领域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及场景应用。

加快全要素民生改善标准化建设

强化幸福生活福祉保障

深化公共服务标准化供给,推动建立分级管理、保障适度、动态调整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各级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标准、服务标准信息公开共享,持续申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普及化、均等化。

强化民生保障标准化建设,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标准体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标准体系;完善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标准体系。开展“一老一小”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提升行动,重点围绕儿童福利、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准化水平。

促进社会事业标准化创新,探索将社会事业领域标准创新作为制度性创新的重要内容,推动开展行政执法、政务公开、智慧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司法和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信息采集与使用、信用评价和管理等标准推广应用,支撑信用西安建设。

筑牢公共安全标准化底线,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完善“三品一特”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标准。构建多部门多区域多系统快速联动、统一高效的公共安全标准化协同机制,系统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水平,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深化全领域标准化改革持续创新

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创新标准化运行机制。推进地方标准改革,优化制定流程,完善重要地方标准发布、听证及实施效果评估制度。支持领军企业与创新联合体深入开展标准化合作。探索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和标准融资增信制度。

优化完善标准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建立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机制。实施市场标准培优计划,鼓励探索构建技术、专利、标准、品牌融合转化模式,逐步提升原创性、前瞻性、突破性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比重,增强技术先进企业标准制定话语权。

推进标准高效实施应用,提升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成效,促进各类标准实施。推动实施标准版权制度、呈缴制度和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交易制度,加强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标准闭环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全过程追溯、监督和纠错机制,实现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标准质量和实施第三方评估工作,加强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畅通标准实施举报、投诉渠道,强化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

筑牢新时代标准化发展坚实基础

助推西部标准强市建设

提升标准化技术支撑能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强标准化基础理论和应用推广研究。加快推动市场监管“一馆两基地三平台”建设。

加强标准化服务力量培育,建立健全促进标准化服务业发展配套措施,培育壮大标准化服务业市场主体,探索建立标准化创新服务联盟(团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升标准化运行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效能。

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将标准化人才纳入各级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支持开展标准化相关学科研究,建立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鼓励相关高校成立标准化教育联盟,将标准化逐步纳入辖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标准化宣传氛围营造,广泛开展“世界标准日”宣传周、质量月、消费者权益日等标准化宣传活动,打造标准化文化传播新矩阵,形成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环境。

版权